Saturday, August 7, 2010

以物易物

古時候的易貨交易當中,我牽來那頭我不要的牛,你帶著幾只母雞, 然後我們並非偶然地在市場相遇。
我需要蛋,所以我說:“我要買你會下蛋的母雞。”
你需要奶,所以你說:“我要買你擠得出奶的牛。”
於是,我們決定一頭牛等於三只雞,做了交換。
這時,我有我要的蛋,你有你要的奶。皆大歡喜。

怎麽知道一頭牛等於三只雞?不知道,凴感覺吧……

在現代,幾乎所有東西都標上了價碼、標簽。一件衣服,20元。一棟房子,20万。
牌子也變得重要。這件衣服,20元,“那”件衣服,20万。
什麽通貨膨脹率、市場溢價等經濟名詞更讓人混淆。時間、時機變得重要。這棟房子20万。這棟房子哪天也可能20元都沒人買。

爲了方便,我們多了理智,卻可能因此忘了怎麽凴感覺衡量物品對自己的重要性。
10元換伴你一起長大的玩偶,你換不換?
100元換你一天的時間,你換不換?
1000元換你今晚的貞操,你換不換?
1万元換你今日的成就,你換不換?
100万元換你原本堅持的夢想,你換不換?
有些人肯換。有些人不肯換。

電影《第36個故事》當中,女主角提到事與物的心理價值。同樣的物品,由不同的人標上價格,出現的數字一定不一樣。可惜,我們往往沒有權利打上价碼標簽,許多事情物品一切一律定價,而且no refunds。

「在這個城市裡,一定有人少了骨瓷,也一定有人多了骨瓷。一定有人多了沙發,也一定有人少了沙發。只是還沒找到彼此而已。這就是城市,這就是城市日復一日的故事。」

-----《第36個故事》

每個東西背後都有故事,故事決定它的價格。給你看看一些我在《聯合早報》實習那段期間每日接觸的“物”,且一些大小角落。這些東西都還蠻貴的哦~


辦公室這個大大大角落
我的打拼角落
密密麻麻的文,堆積如山的文告。

尿急時必經之路。
我最喜歡站在廁所外讀“圍捕槍手”一文。
熟悉的老前輩的bylines。
《南洋商報》, 早報前生。

歷史長廊
《星洲日報》
綠手指們种出來的寶貝

有時4樓、有時6樓、有時5樓的《聯合早報》
工作證
我的人脈
攝影前輩尹伯佳的佳作
This does not require explanation, I think?
攝影記者的角落
陳婧的藝術角落。哈哈哈。這丫頭完蛋啦~雖然不是畫Prophet Muhammad,但這張“小妹”圖會不會引起“公憤”啊?
我的信箱

交稿處。
編輯榜
莉珊最敬佩的郁達伕。
老總的名字也在上面。
不知有何用途的白板。
總編輯表揚獎榜單。

7個月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有點想念工作(因爲我是勞碌命),但也慶幸有時閒休息、和朋友catch up。昨天的NPCC 聚會讓我笑開懷、吃開懷。

明天約了李媛吃早餐,多麽健康。Meanwhile, 我要吞下那具有安眠藥作用的藥丸(其實是dermatologist最近剛配的葯),然後馬上倒頭大睡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