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我覺得寫得很好的文章,王鼎鈞先生是臺灣一名散文寫得很棒的作家,也曾在報社任職:
記者與作家-王鼎鈞
有人做作家做不好去做記者,也有人做記者做得很好去做作家,失敗的作家有兩條路,做記者或做教員,成功的記者也有兩條路,做官或者做作家。報紙是記者的前方,作家的後方,文壇是記者的後方,作家的前方。
七七抗戰發生以前,中國的青年人有朝氣,肯上進。那時有個說法,青年最認同的形象是:黃埔軍校學生,新聞記者,土木工程師,外科醫生。(那時一般人認為中醫長於內科拙於外科,亟須西醫補救,合格的西醫為稀有傑出的人才。)
那時的新聞記者大概穿深色的中山裝,胸前左上的口袋裡插著「金星牌」自來水鋼筆,傳說他的那枝筆有魔力,他寫下誰的名字誰頭疼發燒。那時的工程師穿工人的粗布服裝,大手大腳,時常從口袋裡掏出計算尺來東量西量,據說他的這把尺能量出來地球多大。外科醫生給人的強烈印象是戴口罩和橡皮手套,那時沒有塑膠,大家說他殺人不用償命,因為沒留指紋。那時黃埔軍校的學生還鄉探親,只見他穿黃呢軍服,戴白手套,天子門生,鐵打的少尉,紮武裝帶,佩短劍,他用那把劍殺人不償命,因為他殺的是敵人。
有一夜我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佩短劍,口袋裡插金星牌自來水筆,戴橡皮手套,拿著計算尺。年輕愛做夢,這是難得的好夢美夢。
和尚也要招待記者
新聞記者布衣傲王侯,見官大一級。新聞記者總是飯局不斷,「和尚吃十方,記者吃十一方,和尚也要招待記者」,這話不假。有一老兵說,抗戰八年,道路流離,他看見多少人挨餓,新聞記者總有人供應三餐,所以他後來把女兒嫁給記者。內戰時期,長春斷糧,官方說餓死十二萬人,野史說餓死三十萬人,有錢的人拿一棟房子換一碗米,房子還有、米沒有了。除了達官,有三種人不會餓死,軍人,美女,新聞記者。
文藝沙龍找我來談說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因緣,我看兩者難分難解,有人做作家做不好去做記者,也有人做記者做得很好去做作家,失敗的作家有兩條路,做記者或做教員,成功的記者也有兩條路,做官或者做作家。報紙是記者的前方,作家的後方,文壇是記者的後方,作家的前方。大英百科全書有一個很長的名單介紹「作家記者」或「記者作家」,用詞顛倒中寓有褒貶,前者文學成就大於新聞建樹,後者似乎相反。
好記者也是好作家
有些好記者也是好作家,在我心目中外國有海明威,馬克吐溫,蕭伯納,毛姆,約翰根室,莫拉維亞;中國有蕭軍,徐訏,蕭乾,張恨水,王藍,范長江,曹聚仁,南宮搏。還有梁啟超和于右任似乎可以入列,但是又未便高攀。
現在南京大學有「作家記者班」,廣東有「作家記者俱樂部」,網站有記者作家網,山東大學有文學新聞傳播學院,這些都顯示作家記者合流。新聞寫作的方式是否因此發生改變?記者越來越像作家、還是作家越來越像記者?這是新聞研究所的論文題目。
新聞記者不是容易做成的,他得有外向的肉體,內向的靈魂,他熱情勇敢,同時冷靜周密,兩個不同的靈魂裝在一個腔子裡。他是好人,懂得一切做壞事的方法,他不做壞事做好事,但是他為了做成一件好事往往要先做壞事,相反的特質,矛盾統一,稀有難得,上帝用特殊的材料造成的破格完人。
天下太平記者無光
新聞記者天天遇挑戰,時時有壓力,他吃的是英雄飯,憑一身武藝,水裡來火裡去。他是一個「不能輸的人」,而勝利的果實很快就腐爛了,運動員拿到金牌,他的榮譽可以維持四年,報紙記者的勝利只有二十四小時,電視記者只有兩小時,廣播記者也許只有十分鐘。同行競爭,你死我活,聚光燈照在誰身上,誰立時成為箭垛,相識滿天下,忽然最孤獨,春天迎接挑戰,路上沒有蝴蝶,夏天迎接挑戰,樹上沒有葉子。
我在報社打工的時候社會新聞掛帥,在很大的程度上,社會新聞就是犯罪新聞,採訪社會新聞的記者是王牌、是紅人。我跟一位社會版的明星記者鄰桌而坐,只見他每天挺胸抬頭出去,垂頭喪氣回來,他忽然發現人民的道德水準極高!天下太平無事,找不到兇殺、貪污、強姦、拐帶人口、捲款潛逃。一天沒有獨家,他在採訪組貶值,一星期沒有頭條,他在老闆眼中貶值,一個月還不見驚世駭俗,他在同行中失去尊嚴。有一天這位明星記者喟然歎曰:「我去殺一個人,回來自己寫,他們誰也寫不過我。」記者身處此境,父子不能相救,兄弟不能相顧,夫妻同床異夢,同行都是冤家。他們羨慕作家,一同說故事,一同朗誦新作,切磋琢磨,種種佳話美談。
名記者與大記者
一般而論,作家的工作很安全,新聞記者卻上了「最危險的職業」排行榜,名次緊緊排在警察礦工之後,位居第三。(服兵役是權利義務,並非職業,所以軍人沒計算在內。)我喜歡恩尼派爾,他的風格至今留在我的作品裡,他在硫磺島戰役採訪時被日軍的狙擊手射死。二戰戰場留下的紀錄,有一次「十天內死了七名記者」,有一次「一顆砲彈炸死五名記者」。據保護記者協會發表的訊息,二○○三年全球有六十二名記者殉職,其中十五名死於伊拉克,單是四月八日這一天之內就有七名記者受傷,次年五月二十八日,伊拉克境內又有日本記者兩人死亡,六月十日,BBC記者一死一傷。二○○三這一年,全世界有一百三十三個記者被本國政府逮捕坐牢,還有許多記者因揭發黑幕遭黑社會打傷。
我們恭維記者,當面稱他是名記者、大記者,周勻之在他的「記者生活雜憶」中自嘲,名記者是「有名字的記者」,大記者是「年紀大的記者」。名記者不易,大記者更難,腦筋快,膽子大,運氣好,一條新聞可以名滿天下,若要大格局,大氣派,恐怕百年難遇一人。
葛雷葛萊畢克
何謂大記者?一九五三年,好萊塢拍過一部電影叫「羅馬假期」,奧黛麗赫本演一個年輕的公主,葛雷葛萊畢克演一個美國記者,情節不必細表,公主天真爛漫,沒有防人之心,記者推動事件發展,乘機「偷拍」了她許多照片,足可寫一篇轟動兩國的新聞,那樣記者可以得大名,公主的聲譽和王室的尊嚴卻要受到嚴重傷害。最後記者把照片送給公主做訪美紀念,他放棄了新聞報導,等於放棄了普立茲獎。人散劇終,葛雷葛萊畢克獨立大廳之內,導演用仰角給他拍了一個鏡頭,拔高他的形象。這時他是「大記者」,不是名記者。
何謂名記者?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某年非洲某一地區大旱,赤地千里,某記者驅車經過災區,烈日當空,不見人煙,只有一個幼童坐在乾裂的土地上,奄奄一息,旁邊站著一隻兀鷹,這隻以腐肉為食的猛禽顯然在等那孩子死亡。記者停車拍照,然後趕回辦公地點發稿,那張照片登在各國的報紙上,我也在中文報紙上看見了,孩子又黑又瘦,衣不蔽體,脖子已無力支持頭顱,兀鷹的體積幾乎比孩子還大,目光陰沉盯住孩子的身體,背景則是一望無垠寸草不生,誰能拍到這樣一張照片也算曠世奇緣,那位記者的大名立刻傳遍世界。有人問他那孩子後來怎樣了?他不能答覆,這就是名記者而非大記者。
名記者是新聞的產物,大記者是文化的產物。
記者熊掌作家魚
我是讀報長大的一代,後來有聽廣播長大的一代,然後有看電視長大的一代,上網長大的一代,上帝造人,媒體加工,代代人氣質不同。看人挑擔不吃力,作家看記者,越看越有趣,見過幾位了不起的採訪記者,上天不拘一格降人才,亦俠亦儒亦梟雄,能耐天磨真好漢,惹得詩人說到今。他們的故事今天一言難盡,不堪回首,新聞媒體慘澹經營,記者耗盡青春打前鋒,不眠不休,患得患失。世事無常,英雄無覓,回想我們當年那些貪瞋痴都隨雨打風吹去,早知道隆中高臥,省多少六出歧山。
我不想做記者,只想做作家,人壽保險費比較便宜。記者是熊掌,作家是魚,我一直坐在魚與熊掌之間左顧右盼。作家空間較大,有不朽的作家,合時的作家,受人崇拜的作家,崇拜別人的作家。巴爾札克立志作家,有人警告他「藝術沒有中產階級」,意思是如果不能最高,只有完全失敗。我發現作家也不拘一格,鏗鏗鏘鏘的作家,嘻嘻哈哈的作家,奇文共賞的作家,孤芳自賞的作家,不專心的作家,不後悔的作家。有人如此介紹我:「這是最有名的作家,」對方一怔:「哦?沒聽說過!」你沒聽見過的作家仍然是作家。
Monday, November 30, 2009
“名記者是新聞的產物,大記者是文化的產物”
Friday, November 27, 2009
難道我是所謂的實驗異常?
關於李光耀資政對於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與華語教學,我本來很堅持不要發表意見,原因是事件的發展讓我覺得明明演變成了English-speaking與Chinese-speaking兩隊陣容對立的狀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的出發點擺明難擺脫對於自身利益的關照,站在哪一邊講話已經變得沒有意義。
然而,讀了今天的報紙,提到了'silent majority',覺得這詞帶有貶義色彩,因不願被歸類為被動者,所以又再一次虛榮心作祟,免不了也來抒發己見。
第一件讓我覺得可笑的是事件源頭,即是李資政承認雙語政策十多年來的失策。大家忙著“jump onto the bandwagon”,但討論竟局限于華語的教育策略失敗啦,學華語有多麽的難啦,應該削減華語在總成績積分的比重啦,甚至變成討論新加坡家長為子女求A心切的‘怕輸’和私心。忽略了最關鍵的,就是鮮少讀到任何評論質疑李資政的這番言論,雙語政策錯了?錯在哪裏啊?與其說它完完整整徹徹底底地失敗,倒不如想想我們賦予‘政策’這個字的錯誤觀念?因爲是特別規劃、設定的政策,而政策會影響未來,所以一個說一句話像重于泰山的李資政承認‘失策’,大家就都亂了陣腳啦……説到底,English-speaking和Chinese-speaking的人這兩隊會嚷嚷,就是因爲他們是‘失策’的最大受害者啊。
這讓我不禁懷疑silent majority這一群人會不會是因爲反正自己沒有因爲這政策帶來太多的利害損傷所以選擇安靜?我是一個很自大的人,所以我覺得如果雙語政策這項教育實驗如果真的失敗,我就是所謂的實驗異常。照這樣推測,新加坡自大的人可能也不少,他們心裏在想‘我的英語很好啊……我的華語也蠻棒的啊’,這件事件事不關己嘛!
慢著!不是說這些人是silent MAJORITY嗎,那如果不說話表示雙語政策對他們的人生的影響並不大,那麽失策失在哪裏啊?!?哈哈,別聼我胡扯……
我更失望的是,我們既然跨過了種族分界綫的障礙,卻在自己的族群閒無法忘卻因說著不同語言的隔閡。華人還要分English-speaking和Chinese-speaking,這是多麽可悲啊!如果說雙語政策有問題,它的問題就出現在硬要把這兩個語言當成是package來推銷,結果因爲簡單的喜好之分、程度之分分隔了這兩群人。
我一向覺得自己的華語應該比英語好一點。語言程度比數學科學程度好一點。可是,我避免因爲自己的不足說自己討厭英語,討厭科學,討厭數學……我會婉轉地說:“唉,我的數學很爛啦!”
這些知識的不同領域沒有任何得罪我們的地方,如果說自己無法掌握,只能怪罪自己。
與其說自己看到一堆放在FACEBOOK的,和報紙上的事件討論感到氣憤,倒不如告訴你,那天,友人在FACEBOOK上PO了一些華文感想/歌詞,然後點下去看第一個留言寫的是"Chinese on my Facebook newsfeed motherfuckery hurt my eyes"之類的説辭,更讓我抓狂。
把自己懸在磅秤的兩端,倒不如站在地平綫上看卑微的世界旋轉。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09
模仿
剛讀完陳勁禾給我的網址簡介,忍不住模仿一下。
給佳敏:
很抱歉每次您約我期末考后種種種種好玩的節目時,我總是很忙的樣子,還要查時間表之類的。其實,我覺得時間安排像投資,不能把所有的蛋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所以自然要留一點時間給別人。
還有,這次的假期我還要把小説寫完呢……所以,給朋友的時間方面,我只好勉強割愛……
大家,請多多原諒
當作一張小便條,提醒一下大家假期也要為自己努力哦!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擺脫A的誘惑
B最近常常找我。這不禁讓我想念A。如果看到他,我會說:“好久不見,很慶幸你還在。”
A應該是很忙吧,他最近都光顧別人。
雖然B不錯,但我無法擺脫A的誘惑。其實,我只是個膚淺無比的人。
我更怕C明天來敲我的門。
P。S:我喜歡很古典的照片,希望你們也喜歡。A,如果你看到我的字條,記得有空來看我。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歡迎光臨吉蒂博士實驗室!
有人說書本可以把人帶入另一種迥然不同的境界。某一天,本小姐邊K書邊發呆之餘,莫名其妙掉入了奇怪的灰色空間哦……
聽到了一聲‘喵’,然後有個長得很像韓國紅星RAIN,披著白色科學袍,頂著一頂怪異金色假髮的人聲稱自己是吉蒂博士的助手,說:
“哈哈哈,歡迎光臨吉蒂博士實驗室!”
重點是,他說先要每人收35元啦……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做夢也要很現實……
然後我們每個人手上各提一個KTA(也就是另類的DNA啦),任務是要在45分鐘以内拯救因爲科學實驗失敗而變爆炸頭被打囘原形的吉蒂貓……
真是過關斬將啊……吃辣面要連續發出SHHHH的聲音,還要到‘百貨公司’為貓貓採購衣服,玩石頭剪刀布為貓貓決定誰當它的朋友(這個很重要!可是我卻在這一関輸掉啦!)很多時候,我都搞不清楚自己在幹嗎啦……做夢嘛!
擁有藏寳圖對我這個路痴來説是沒什麽用處,但是幸虧還不至於要到‘警察局’問路哦!
通往夢想樂園那很貴的門票。發夢是要付出代價的。
哦!原來是完成任務,拿到了‘好公民’勳章啊!
紅彤彤的LANYARD是自己讀書讀到一半溜走的駭人證據。
連拍照都會大費周章設計精美的信封……
龐克搖滾吉蒂貓,流淚的EMO眼睛,配上正經八百的科學眼罩,外加一雙DR MARTENS似的黑色酷靴子……
我的貓貓是完美主義者,處女座,很龜毛,喜歡吃餅乾,不小心交了‘買麵包’(MELODY福建話諧音)這個好朋友……
另外一位小姐的貓貓和她一樣有懶惰眼哦……還是個滑板妹,帶BLINGBLING蝴蝶結
形容得很準確吧 ACT CHILDISHLY 我喜歡那個DUMPLINGS :)
最後,拍張照片留念,還能貼上KAWAII的貼紙
哎喲喲,醒來之後,發現自己真是做了一場價值不菲的夢啊!
PS: 今天看了Capitalism: A Love Story,只能說要知道美國政府和銀行的噁心内幕就得看一看啊,看了會生氣哦!還有,Michael Moore導演超大膽的啦!
Sunday, November 15, 2009
哈裏戴是山寨版亞蘭德倫?
黑色大風衣check,黑色帽子check,法國人check,面無表情check,香港導演對於法國導演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的《Le Samourai》情有獨鈡,對殿堂級演員亞蘭德倫Alain Delon也有崇拜情懷,在他的新片《復仇》中真是顯而易見。選擇法國演員哈裏戴John Halliday擔任尋仇的男主角,把他塑造成像亞蘭德倫Jeff Costello的形象,甚至讓他繼承了Costello這個名字,杜導演還真是徹底……在電影院看電影開場時,最覺得‘怎麽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啊?’,像是辨認兇手那一幕,就曾出現在《Le Samourai》中。酷斃了。聽説是Alain Delon受邀約但不願出山,杜導只好求其次,找來了搖滾星Halliday。
感覺很多導演都有這種癖好,好像每個導演心中都活著一個fanboy/fangirl的縮影。
《復仇》裏,我最喜歡的一幕是Costello拿著照片在衆多持著雨傘在霓虹渲染的大街上穿梭來來回回的人群中一一比對,很多陌生人的面孔,很多與他對看的眼神。什麽是記憶?記憶是飄渺的。什麽是身份?身份是需要確認的。三張照片可以儲存記憶,可以當身份證。三張照片,可以區分出兄弟與陌生人之間的差別。總覺得這一幕有一種‘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処’的美。
雖然離完美還很遠,但是,我還蠻欣賞杜導的杜式暴力美學。但又在相比之下,我比較喜歡《槍火》。
另一個較可笑的觀察,杜導電影裏的黃秋生每次都命名為‘阿鬼’,而林雪也每次都很suay得叫做‘肥仔’。哈哈哈,剛剛重看《三岔口》,又看見林雪,覺得每次看到港片裏那些原班人馬,都會不由自主地開心。有沒有發現演惡棍的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屈指可數啊!
有……
黃光亮
李兆基
杜文澤
張燿楊
肥仔林雪‘我最愛的黃金B咖’
當然,還有剛過世的大傻‘成奎安’
電影裏有A咖,如黃秋生、曾志偉、劉德華、梁朝偉、吳振宇、任達華,當然也需要這些綠葉來襯托。每個人都應當思考自己在機器裏任職哪個崗位,擔任什麽角色啊……
考試,你真是個好東西
我從來不排斥考試,只有當這種機制把我淪爲刻板的考試機器,我才會忍不住說‘呸,考試,那有什麽好?!’
但是,考試有它的好啦……
譬如,考試期間,聼歌的時間變得更寬裕,而且可以窩在床上讀notes,如果加上天氣好的話,還蠻有一種淒涼的美感的啦……
新加坡廣播不能播台語歌真是可惜,和您分享一首很有feel的歌哦,陳奕迅唱的《我甲你》:
Sunday, November 8, 2009
新加坡最牛逼的文化人……
这篇取自中国网友评论网,批这次李光耀美国行的‘亲美疏中’。文章偏激,一面倒,读了会冒火。但关于精神文化品的辩说,我倒是不得不同意,然后又会更气。毕竟,读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总是不容易的。
梁丁:《李光耀与‘双面新加坡’》
一个关于新加坡的流行性谬误
最近,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访美期间的演讲,掀起了不少的波澜:
李光耀称,美国应当在鸠山由纪夫倡导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中发挥重要作用。鸠山在不久前召开的东盟系列会议上表示“没有打算把美国或其他国家排除在外”。李光耀指出,把美国排除在地区构想之外是“重大错误”。
李光耀警告说,美国如果不能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以制衡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很可能导致其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他说,在中国转变成顶级强国,其他亚洲国家都无法与之匹敌时,美国必须介入亚洲事务,以确保区域平衡。
他还指出,未来拥有了航空母舰的中国远洋海军“不仅限于阻止外国势力介入台海冲突”那么简单,因此他告诫日本和印度等周边国家应当提高警惕。中国不会像其他新兴国家那样指望自己与美国的关系能走得像西欧和美国那么近。
这是明显的亲美抑中的言论,而其演讲的内容,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威胁论”的详细解读,这样的论调,从欧美某个政要口中发出,谁也也不会惊讶,但是,李光耀不是华裔吗?新加坡不是我们的友好邻邦吗?对于李光耀言论在中国网路上引起的轩然大波,这当然也包括其中所引发的民众局部的民族主义反弹,大概可以从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说起。
新加坡一直在中国民众心中美誉度甚高,像李光耀,知名度也甚高,作为华裔,连名字都起得这么中国传统特色,光宗耀祖嘛!而且在一般的宣传、媒介传播中,新加坡总是作为一个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治国,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的一个友好邻邦,加上其同样作为威权政体国家,跟中国又有密切的经贸往来,难道这还不是铁哥们吗啊?
这大概是十几年来最广为流传的谬误,新加坡跟中国有密切的经贸联系不假,但是他远不算什么亲中国家,和东盟一些国家一样,其对中国这个亚洲强邻一直是心怀芥蒂,从心理上亲近西方,具有较为明显的亲美情节,才算是其政治上的主流,因此,此番李光耀所抛出的言论,我们也大可不必发出“友邦惊诧论”,只能算是其政统的一以贯之。
那么,这么一个流传的谬误,为何长久存在?这大概就要提到90年代新加坡所谓的以儒家之国,这对于李光耀和新加坡政府来说,算是一个国家营销策略,利用儒家这个包装,可以跟包括大陆在内的整个的华人社会建立起非常紧密的心理联系,在国际社会上,也能够依靠树立起保护和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这么一个良好的形象,获取美誉度。可问题是,这压根就是一个幌子,了解新加坡的人应该知道,其上层社会的人,大都是学英语的,留学大都也是去往欧美,绝不会是他们所崇敬的“中华”;说华语的人,是很没有地位的,很多只能干些修理工、装卸工之类的底层工种。从文化上来说,他基本上西化了,就是一个英语国家,一个基督教国家。其实,稍微用点心就可以发现,被经常拿出来跟它比较的台湾,无论是在文化、学术、电影、戏剧上,都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譬如说最近的《大江大海1949》,然后像侯孝贤、白先勇、南怀瑾,余光中等大家,随时可以列出一大串,而新加坡这个所谓的弘扬中华文化的大国,向我们提供的精神文化品几乎为零,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新加坡最牛逼的文化人,对于华文的理解能力,隔我大概也有百千里之遥吧,因为它本来从根本上就是被排斥的。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得以盛行,大概归根于两种需要,于上而言,就是国家、政府,在这么一个“大国崛起”的的伟大时期,需要一些事例来佐证中国崛起是如何的深入人心,显然,一个以儒家治国的新加坡,体现了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连“小弟”学学都把国家治理得风生水起,何况我这个正统呢?于下而言,就是契合民众、尤其是那些民族主义者、传统文化拥趸的精神需要,中国影响力之日益好大,虽然与是否给国民权利和利益带来实质助益有正比关系,但至少可以满足一下一己之虚荣心(怎么说,我好歹也是大国子民了),从这次网路对于李光耀“反水”的反应来看,幸亏李光耀是新加坡人,还是其政治领袖,否则当以“汉奸”而群起殴之。
上下合流,大概就造成了这个谬误的源远流长,这次华裔李光耀反戈一击,大概也算是片面击破了这个源远流长的谎言,至于其走向如何,却未尝可知。
Saturday, November 7, 2009
催淚彈
We can love an imperfect Singapore perfectly
每次看到聽到這句話,都有一種想哭的衝動。其實我們不需要急著和這個國家產生認同,因爲所有的愛與包容都是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總有一天,我會學會如何去愛這片滋養我的國土。
如果把‘Singapore’拿掉,補上任何一個人名、地名、物品,都可成立。原來,大人們有時候鑽牛角尖試圖尋找的答案,只有小孩能完美回答。曾幾何時,我們越長大,越迷惘,連心裏早有的答案都讓它走丟了?
Tuesday, November 3, 2009
島與島的距離
如果新加坡是彈丸小島,那我真不知該怎麽形容這一塊距離本島大約45分鐘的土地……
龜嶼,其實離這城市的喧囂不遠。站在這小塊土地上,可看見那濱海灣建築區的怪手。
龜嶼,其實本來只是個作業。作業交了,卻發現原來我這個城市人還有很多可以跟這個島學習。
學習靜下來。學習習慣沒有太多人的炎熱午後。
原來,我還是個暴躁的都市分子。
應該對自己說:“慢下來”。
島:
隔著一段距離:
問我喜歡哪個島?我不知道。
這個世界不是說什麽‘無國界’嗎?島與島之間,只怪心情的調適總是不夠快,身上帶著塵埃的旅人踏足隔岸的島,把塵埃留在了島上,自己只帶了一個講故事的心情回來。